第一卷:默認 第369章 不差錢的宋家人
他也想要,可惜這等好物,本就稀少。
池家坳的人,自己都分不到太多,更遑論是給他們這些外來戶。
沒希望歸沒希望,宋重錦還是打算,親自去一趟池家坳。
他覺得,哪怕能先給自家,弄個十來斤回來,也是可以的。
即便是高價購買,他也願意!
這一次下山,他可是明顯的發現,山下的百姓,日子有多難。
他們到現在,也才勉強蓋好宅子,挖好可住人的地下室。
然後一邊要讓家裡的壯勞力去修建外城牆,一邊要想辦法囤糧食跟水。
糧食,他們或許也沒那麼愁。
之所以囤,隻不過是不知道災情要持續多久,未雨綢缪下,才多囤的。
而水,才是重中之重。
眼下縣城裡以及周遭的村落,除了家裡有水井的人家外,其他的水井,都是有人看守的。
每家每戶,每天隻能提多少。
據他所知,現在縣城裡的水井,以及護城河的水,隻剩下六成半了。
也就意味着,等到四月,那河水,興許連兩成都不到。
若是到五月,他都不敢想,會如何。
幸好,他們在池家坳,雖然也愁糧食,但是靠山吃山。
加上水源沒那麼緊張,至少北聯山脈中,還有泉眼。
那是方大人親自查看過,覺得可用于縣城老百姓備用水源的地方。
他很羨慕池家坳的人,因為有個池魚,他們也在不愁水的情況下,連糧食都不愁。
更甚者,在衆人都憂心,接下來日子該怎麼過時,池家坳人卻不愁。
他們有高産的糧食可種,還有就快能生産的作坊,可上工。
不僅如此,池魚那家小小不起眼的雜貨鋪,還能弄來各種東西。
在縣城裡的老百姓,都很難買到的糧食。
在她這,隻要你有錢,每隔幾天,可以買一次。
雖說,一次隻能買個五斤,十斤。
當然,五斤的隻能是他們謝池坳人,而十斤,自然是池家坳的人。
他們謝池坳人能買的條件是,村裡有十歲以内孩子的人家,隔個幾天,才能買一兩斤的粗糧粗面。
想要家家戶戶都能買,且一次就能買五斤,需得等到四月以後。
他沒有覺得不公平,内心有的,隻是感激。
他明白,比起山下有錢都買不到糧食的百姓而言,他們謝池坳人,也算是沾了光的。
或許,是因為兩村聯姻的緣故!!!
在宋重錦想這些,已經朝山下走了有一二十米距離時,身後突然傳來蘇钰的聲音。
“當家的,這麼晚了,你要去哪?”
蘇钰入鄉随俗,喊自家相公為當家的。
此時她眼帶不解,看向前方手中握着火把的男人。
宋重錦與她感情好,對于自家媳婦,他向來不會隐瞞任何知道的東西。
聞聲,他往回走,待到媳婦跟前站定後,壓低聲音說:
“我昨天跟池野一起回來的,然後聽說,今天池魚要給池家坳的人,分那高産的糧種。
我曉得,那東西稀罕,是不可能分給咱們。
但我還是想去看看,問問能不能花些銀子,買點回來。
那糧種,我此次去縣城回來時,從衙門的人,還有池野那,打聽的很清楚。
不挑地,就算是在這山地,也是能種出糧食的。
據說,在好一點的地裡,土豆畝産上千斤,而那紅薯,得有兩三千斤。”
蘇钰一直都知道,池家坳那邊一直在說,他們能比縣城裡的人,早一步種上高産的糧食。
但是不知道,具體的産量是多少。
這會兒聽到斤數,忍不住咋舌。
“兩,兩三千斤?”
“對,據說還是保守估計。
若是地好一些,精心點伺候,可能三千多四千。
媳婦,你應該曉得,災年下的糧食,有多貴。
咱們這謝池坳六百多人,一路到這,都沒什麼糧食。
到時候光是靠山裡跟池魚家雜貨鋪賣的那些,遠遠不夠。
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斷了。
糧食隻有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安心。
我想趁此機會,去問問池魚,能不能賣些給我們。
哪怕,一斤一百文,我都認了。”
他想,就算是一斤種下去,到時候肯定不止産一斤。
而災年在缺糧的時候,一百文可買不到一斤的糧食。
逃荒過一次的他,隻想安穩過日子,不想再換地方!
本就是地主家出身的他,自幼家境殷實。
逃出來前,家裡的金銀細軟都帶着。
别說是一百文,便是幾兩,幾十兩,他都不放在眼裡。
何況他媳婦,陪嫁也豐厚。
蘇家在他們明陽縣,可是數一數二的富庶。
當年他媳婦光是壓箱底的銀子,就有三千多兩。
更别說,後來陪嫁莊子跟鋪子,所産生的盈利。
蘇家被滅後,他們逃難之際,也大着膽子,悄摸回蘇家,拿了些方便攜帶的銀票。
隻是一路過來,他們習慣了财不露白。
所以村裡大夥兒可能知道,他們有點錢,卻不知道,具體有多少。
蘇钰一聽他要去買糧食,瞧那意思,是去老池家,就忙說:
“你等我下,我回去跟安安說一聲,然後跟你一起下山。”
若不是安安今日來月事,蘇钰也不會急着大晚上下山。
白天那會兒,她發現時,就去過雜貨鋪。
不過因池魚不在,看鋪子的是鐘家女,也就是那個池康的媳婦,她就回來了。
眼下這個時辰,她想,池魚應該回來了。
她準備問問,有沒有好一點的棉布,然後再問問,有沒有去年的新棉。
她想給安安做幾個幹淨衛生的月事帶,而不是用那草木灰。
她的安安,可是卿卿的唯一的孩子。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自是要給她最好的一切,又怎能委屈了她?
因為是女兒家的事,所以宋重錦不知道,這個時辰媳婦為何要跟他一起下山。
等他們拿着池家坳人給的鑰匙,穿過木圍牆北門,到老池家的時候,裡面好不熱鬧。
兩人并未貿然進去,而是站在門外喊:
“池家小娘子,你在嗎?”
池魚等人在吃飯,此時在這的,還有其他三房的侄媳婦跟侄兒們。